好产品难以改动
纳瓦尔借德伊奇的跨学科思想,说明好解释与好产品都靠紧密互锁的结构,举例 iPhone、飞机机翼等设计如何抵达“最难改动”的状态。
好产品难以改动
原文:Good Products Are Hard to Vary(2025 年 9 月 29 日,nav.al 发布)
纳瓦尔: 我鼓励大家跨学科去读大卫·德伊奇(David Deutsch)的作品。即便他谈论的是“模因”这样的演化概念,也能一路连接到认识论、猜想与批判。进一步延伸,他对“财富”的定义是“你能促成的物理变化集合”,强调知识与资本之间的杠杆关系——这套框架既能解释国家的富足,也能指导个人的事业。
好解释之所以站得住脚,是因为它们“难以改动”。回头看,一切细节都恰好互锁到位,让你忍不住感叹:“原来只能这么做。” 这不只适用于解释,也适用于产品设计。
纳瓦尔: 好产品同样“难以改动”。
想想 iPhone:一块完整的触控屏,内嵌电池,圆润又能滑进衣袋——十六代产品下来,外形几乎不需大改。苹果和竞品都试着创新,但除了提升零件性能,真正的形式变化少之又少。因为他们一开始就设计对了。
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说过:“飞机的机翼之所以完美,不是因为没有东西可加,而是没有东西可以减。” 一旦设计逼近极限,就会变得“难以改动”。未来飞往火星的飞船,大概也会在长时间内保持同样的高阶与细节设计,除非出现彻底颠覆的技术。
内燃机在电池技术成熟前同样如此;电动车出现后,新的最佳方案又成为新的“难以改动”。如今不少设计师抱怨产品越来越像:汽车都像经过风洞雕琢的流线体,不是审美趋同,而是阻力最小的形态就长这样,换掉就会失去效率。
优秀的写作者也遵循同样的原则:文字高度互文,信息密度极高,像分形一样层层递进。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力吸收不同深度——第一次读懂 20%,回看一遍多懂 25%,配合 Brett Hall 的播客再听一次,或去 Grok、ChatGPT 深挖问题,又涨到 30%……知识传递永远是一场作者与读者的对话,双方在恰当层级接通电路,就能持续获得新的收获。